中国2050:森林中的城市
发布者:佚名 发布日期:2004-04-12 点击次数:940812
“城市建筑处在绿树掩映之中,城市居民生活在林木葱葱、绿荫如盖的森林景观中……”。这样美妙的场景对于每天都要面对大气污染、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的城市居民来说,似乎是一场遥不可及的梦。
但是这个梦似乎有了成真的希望。在我国最新完成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中,规划到2050年使全国70%城市的林木覆盖率达到45%以上,达到“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布局要求。在2050年我国建成功能完备的城市森林体系之前,规划到2010年在全国七成城市内基本建成城市森林框架,使其林木覆盖率达到30%;到2020年,进一步增加大型片林和主干森林廊道,将林木覆盖率提升至40%。
城市与森林这两个几乎毫不相关的概念走到了一起,在带给人们希望的同时,也让人心存疑惑。
为此,记者走访了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彭镇华研究员和王成副研究员。彭镇华主持完成了“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的研究”项目,王成则是这一项目组的成员之一。
记者:城市森林这个概念中的“城市”和“森林”概念,和传统的城市、森林的概念有何不同?
彭镇华:传统的森林概念,是不包括单株的,要有一定的面积和密度。城市中的树木,东一株,西一株,一排一行不是森林。
近几十年的林业以木材生产为主,科技人员的工作主要就是使单位面积生产更多的木材。现在,林业的内涵发生了历史性转变,国家已经赋予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生态建设中的首要地位。科研人员所要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建立中国完善的生态体系。
人们最关心的生态环境是城市“点”这一块,考虑城市怎样才能最适宜人生活。这就不是要求生产木材,而是发挥生态功能。改善生态环境,森林是主体,这里的森林应该用新的概念。另外,城市环境的问题除了城区这一块,还要包括近郊和远郊。
因此,我们对城市森林的定义是指在城市地域内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主,促进人与自然协调,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由以树木为主体的植被及其所在的环境所构成的森林生态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包括单株树木、林带、林网、片林等多种成分共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城市森林建设大体上可以划分成两部分,即建成区(市区)和郊区(包括近郊区和远郊区)。
城市森林建设并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城市建成区绿化建设,要从保障整个国土生态安全的角度,把城市森林建设纳入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强调由过去注重视觉效果转变到注重生态效益和人类的身心健康上来,突出以林为主,乔、灌、藤、草结合,林、水结合,以人为本的城市森林建设基本原则。
记者:为什么是城市森林这个概念,而不是我们长时间采用的城市园林概念?
彭镇华:中国园林已有悠久历史,明清时兴起建造的园林更是具有“中华奇葩”之称,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但是现在城市的人口、森林资源及生态环境,远非昨日,更何况要与时俱进,要面向城乡、面向整个国土。因此,从宏观角度,把庭院里搞的花园盆景式的理念和手法搬到大街上、搬到整个城市范围来搞是不合适的。不是将植物作为陪衬点缀,或由高大变矮小创造“精品”;或枝干“一寸三折”变苍老古朴等等,而是要自然,更宏伟,充分发挥更大生态功能,从质量和数量上改善城乡钢筋水泥外貌,促进有利于人与自然相融合的方向进展。
技术上讲,除特殊需要外,苗木不应截干,特别是目前比较普遍的2米截干,相反是要修枝,提高枝下高度,使之向空间、向高处发展,有更大的树冠和叶量,发挥更大生态功能,树下则更好的透光透气。
我国人多地少,在有限的土地上如何发挥最大的生态功能?必须向空间要效益,这是核心问题,但是由于盲目学习西方城市的经验和受传统的园林思想影响,这个潜力没有发挥出来。
记者:我注意到战略目标中采用了林木覆盖率这一概念,为什么不是一直沿用的森林覆盖率?
彭镇华:同样的城市森林面积,分布在城市的不同位置,其生态功能是不一样的,不同的统计范围也会得出不同的结果。我国的许多城市通常是按照整个城市行政区的范围来统计城市森林的,这不能够反映城市森林分布的均匀性和合理性,统计数字也会偏大。简单采用森林覆盖率这一个指标不具可比性。
据统计,北京市的城市森林覆盖率为45.5%,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的城市森林覆盖率为35%。按照这个指标,北京市的森林生态环境要好于莫斯科,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在莫斯科,建成区内有大面积的近自然林地,河流两侧有很宽的河岸林带,而北京市的大面积城市森林几乎都分布在城市周围甚至是远郊区。
王成:城市森林在我国刚刚起步,一些基础数据是没有的。包括现在统计出来的森林覆盖率数字,主要是省会这一级城市,基本都高于35%。如果具有可比性<
--来源:【科学时报】